美兰机场成功开展二期信息系统应急演练 信息化应急保障水平再升级
二〇一四年在愛知縣名古屋市,發生一起年邁母親過世導致女兒遭到逮捕的事件。
徵收碳費專款專用,瞄準高碳排產業、高碳含量進口品 備受產業界關注的「碳定價制度」這次也確實納入草案,企圖透過經濟誘因促使企業減排,本次草案不僅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,也要向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課徵碳費。國內現行有關溫室氣體控管的法源依據,為環保署2015年訂定的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溫管法),但法規內容已無法因應全球加速減碳的趨勢,屢遭批評落後國際。
據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說法,期盼能在下個會期(明年2月)將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,最快同年開始實施。文:李蘇竣(環境資訊中心記者) 千呼萬喚始出來。環保署因此著手修法作業,終於在21日正式預告《溫管法》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。張子敬10月13日於立法院表示,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.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(CO2e)的「排碳大戶」為主,但具體內容仍有待《溫管法》母法修法通過後才會制定子法,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。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「2050淨零排放」,象徵減碳政策將邁向下一階段。
對於製造、運輸及建築等各部門的排放管制機制,也納入草案,要求其製程、設備應符合效能標準,降低排放強度。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,綠色和平認為,碳定價制度作為最重要的減碳經濟工具,在目前的法條裡面只是虛與委蛇、敷衍了事。要能夠正確的解釋史實,必須有一些基本觀點,首先就是「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觀」,古代無論東西方,常常會把日蝕、月蝕、隕星…等變異和人間的災難聯繫起來。
接下來再次引用余英時教授針對歷史與思想所做的精闢論述,提醒我們在這個言論紛亂的年代,即使身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,也應主動奮鬥來改善社會,為歷史盡應盡的責任。這就是柯氏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」的著名原則之中心意義。對於現代中國發展感到困惑的人,一定要來讀《歷史與思想》,一起思考傳統思想對現代中國的影響。余英時教授的歷史研究,以及他對時事始終如一的理性批判態度,也已經成了歷史的一部分,值得我們深思。
文: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讀余英時《歷史與思想》(上):根據自己歷史研究的結論,繼續對中國投下反對票 讀余英時《歷史與思想》(中):余教授一生堅定反共,讓中國崛起論者坐立難安 余英時教授的《歷史與思想》內容豐富,每篇文章都要花一些時間才能領略,所以心得寫出來也是一大堆,居然要分成上中下三篇才能完結。Photo Credit: iStock 三、史學、史家與時代 余教授在此篇論文中概括的描述中西史學流派及其觀點,其中關於「主觀」與「客觀」、「細節」與「整體」的看法,非常的耐人尋味。
決定論的分析祇能開脫個人所不應負責的部分,但絕不能解除其一切應負的責任。祇要他真能摸索到歷史過程(即一連串行動)中的思想過程(process of thought),那麼他就已找到了該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。他認為歷史家研究歷史事件是必須深入當時人們的思想之中。以中國來說,自孔子著《春秋》以來,才真正奠定以人為中心的歷史,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
對於在華人社會發展民主自由感到懷疑的人,更要來讀《歷史與思想》,因為中國思想的終點不會停在法家的極權統治,還有儒釋道的人文關懷與西方思想並肩而行。余教授解釋中國史家與之對應的觀點如下: 我們說中國史學重「思想」之傾向,實即指中國歷史家常以載諸史籍的人類行為多係自覺的行動。只是讀完本書之後,就像跑完馬拉松一樣的暢快,和馬拉松體能上的鍛鍊原理類似,讀余教授的文章是心智上的鍛鍊,讀著讀著就覺得大腦某些部分開始動起來了,讀完之後腦袋還會持續活躍,非常的過癮。四、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這是余教授在紅學上很重要的貢獻,雖然是他是歷史學家,但是對於紅樓夢這部深度描寫傳統中國思想、文化、藝術的代表作很有興趣,用紅樓夢裏的大觀園的世界、以及大觀園以外的世界來分析紅樓夢的結構,很有啟發性。
離開了這種解釋則歷史學便根本不能成立,而史籍也祇能流為一種流水帳了。在這篇論文中,余教授很巧妙的讓中西史學進行隔空交流,突顯「思想」的重要性,同時也呼應了本書的書名:「歷史與思想」。
結論 從五四運動以來的思想進展,雖然都是朝著「除舊佈新」的方向前進,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,「除舊」並不能保證能「佈新」,原因出在於:如果不能找出從「舊」走到「新」的正確道路,就會被困在「舊」的窠臼中裏永遠走不出去,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中國仍然只能用傳統法家思想來統治國家的原因。余英時教授接受西方學術訓練,不是打算用西方思想來「糾正」中國思想,而是利用西方思想來找出中國思想裏面可以銜接現代社會的部分,這樣精鍊過的中國思想,相較於「全盤西化」這種雖然激烈但是最後淪為口號的想法,有更好的機會來引導中國邁入現代社會。
重信和重學兩派,在宋明儒學的對應名詞是「尊德性」與「道問學」,其實兩者都不可或缺,從歷史的連續性可以更加清楚宋明儒學與清代儒學之間的關係。正由於思想可以創造歷史,並且實際上也一直是歷史進程中的一股重要的原動力,所以人對於歷史是必須負責的。這種解釋乃是歷史事實的一部分,絕不容分割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對台政策、動作恐會激怒北京,促使中國對台進行動作。不過,美中關係40年下來,在反對台灣獨立的政策之下,緩和了美中之間的衝突,也協助冷戰在西方國家和平落幕。美國同時也必須穩固自身盟友,使用較民主的制度,以減少對盟友的脅迫,穩固與國際間聯盟的關係,並增強與亞太地區(如:日本、澳洲、韓國、印度)以應對中國。
美國國會也應授予總統有條件的在中國犯台時,使用武力因應。多數專家都認為美國雖多方面仍略勝一籌,但中國也緊追在後,使美國必須更加細心地面對考驗。
川普(Donald Trump)時期所提出的多項單邊主義政策,使多個美國的老牌盟國背離而去。哈斯在文中指出,美中關係跟其他外交關係一樣皆仰賴「概念框架」,有問題就有解決方案。
除此之外,當中國控制台灣周遭的重要航道或是半導體產業,勢必削弱印太地區的穩定、繁榮及自由民主。奈伊稱「中國夢遊症」 美中台關係自2016年開始產生變化,而現任美國總統拜登(Joe Biden)對中、對台政策也多「川規拜隨」,持續對中採取強硬措施。
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、柯林頓政府時期任職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的「軟實力之父」奈伊(Joseph Nye),在10月4日在《評論彙編》(Project Syndicate)上發表〈中國夢遊症〉(The China Sleepwalking Syndrome)一文。美國也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就跨國問題上進行合作,避免與中國發生全面衝突。拜登政府也應明確表態美國不會違背「一中政策」的立場,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,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,任何變化都不得因武力威脅或動用武力而產生。文中最後認為美國必須向中國強調「侵略的代價」,以及美國沒有意圖分裂台海。
雖然美國有部分人主張,應接受台灣被中國接收的必然性,但此舉必定動搖甚至摧毀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聯盟和勢力。美中若因台灣開戰,兩個世界超級強權的爭奪必定開始。
這是雙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後果,也是雙方不想承擔的代價。但美國也照慣例,不支持台灣獨立,以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。
而中國在新冠肺炎、人權問題和戰狼外交的交互作用下,與歐美關係陷入冰點。該文章透過歷史,告誡美中關係必須慎重面對以免重蹈覆轍,否則雙方皆也會像是夢遊般的走入災難。
因為任何解決方案都無法讓各方接受,也因此促使衝突發生。過去冷戰時期,美蘇雙方都不希望在戰場上硬碰硬,否則核武戰爭恐就此展開。美國的政策向來強調兩岸維持現況,如現況無法維持就必須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達成共識。印太國家恐怕會因「芬蘭化」向中國低頭噤聲,也有可能更深覺威脅,進而在軍事行動上更加激進,造成核武擴散。
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奈伊跟哈斯有相同看法 縱使奈伊和哈斯在文章出發點以及對台的關係的方針意見不同,雙方皆同意台灣問題勢必成為美中兩國戰爭的引爆點。文中指出,美國希望阻止中國使用武力統一台灣,維持台灣模糊的地位,反對台灣宣布獨立。
為了防止衝突,美中必維持一定的來往和關係。縱使這動作會讓中國藉此獲利,哈斯認為各個成功的外交關係都必有一定的犧牲,以換取更大的利益。
奈伊認為美國也應多投資及保持技術和研發的優勢,重組傳統軍事力量,以適應技術的變化。近年兩岸關係惡化,北京除加強在各國際場域上打壓台灣,中共當局也不停宣傳將收復台灣,造成海峽兩岸的緊張氣氛。